----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太極拳-學習心得

 

我讀楊澄浦公十三勢行功心解

之有感而發

 

拳論最難懂的是言多隱晦,往往是看懂了文字但對裡面的內涵如霧裡看花。

跟隨吳老師學藝以來,從老師傳授中的點點滴滴,慢慢的拿起拳論來看就別有一番滋味。

前幾天讀起楊澄浦公,十三勢行功心解註這篇拳論,讀到 「每一開合之開時必須直行之」「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發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掤勁中沈著行之,尤須不淮發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體會空洞謂之"",如斯鬆淨沈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也」「人身之九曲,如拳節、腕節、腰節、胯節、脛節是也,行氣如九曲節者,乃所有之關節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之中,即所謂節節貫串之功也」『「柔」非棉花之柔,可以之柔中帶鋼,外柔而內剛也,內剛外柔由掤勁而產生,掤勁生於筋直之氣功』『外愈柔而內愈剛者,因內有掤勁之故也,有掤勁外而極柔軟,則裡面極剛矣,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時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這也正是老師幾年來一直傳授的東西。

 

以掤勁來說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說的把手把身體撐圓,而是老師常講的力在骨中 當然啦!能不能用正確明暸的方法練它又是另外一事真正"傳承"下來的心法,功法是那麼淺顯易懂只要用心體會不斷地練進身體裡每一個階段必有不同的收獲,從筋氣的生力的延展性作用在身體時各種變化等等。

也是在這篇拳論中所說的「掤勁生於筋直之氣功」是內在的東西,我們平常練的就是拳論中所說「外愈柔而內愈剛者」,然而柔的外表未必就是真的柔不知何謂"轉化"而逃避力量的鬆,其實是未得柔之真義,所以老師常說剛柔不是只是用幾個所謂發勁,或是看起來比較慢和順暢的感覺來表示而已。

 

「每一開合之開時必須直行之」「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這兩句話不也就是我們常練的斜中寓正嗎?而非伸直手足之謂也!不也就是;不可蹬腳用手去比動作嗎?

斜中寓正,是身體力量"轉化"的重點每個式子都要用到跟得機得勢,也有很大關聯,但是……我聽過的說法糢糊籠統,老師只用四個字就解釋清楚,原來練拳時搖來晃去的毛病就在這裡!

 

「發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掤勁中沈著行之,尤須不淮發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為之"",體會空洞謂之"",如斯鬆淨沈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之可能也」這句話最為複雜了,但是如果我們回想練順勁時不是一直追求就是這個境界嗎?當餵勁的師兄說有了有了,我們身上就感覺到了"",只是身體輕輕的放一下力量反而更大,更集中,因而體會了空洞的

"",師兄也會說比較軟了,這也就是因放的乾脆而產生的彈性,因此不須要伸手用力推人,身形輕靈了,身體因知"鬆淨"而輕鬆了 ,這也就是練太極拳可貴之處。

 

從學藝以來,點點滴滴最大的收獲是把文章看懂了……

功夫、學問真的要從老師點點滴滴的身教言傳來。

 一個老學生  

2008.04.08

 

Copyright© 2002-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