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太極線上課程班

正統太極拳內功班                                  

太極拳個人班教學(新增上課地點 ; 台北 及 揪圑方案)

 

內丹氣功 - 實用練氣班 ( 12/29日台中開課報名中)

 

太極拳丹田內轉與內氣吐納

 

太極拳練氣境

 

運動健身太極

 

太極拳內勁的健身功效

 

太極拳傳承保證班

 

太極拳形意站樁內功精要與推手應用

 

太極拳站樁 "勢" 與內丹氣功"懸氣"

 

 八極拳 之馬步內功

 

太極拳站樁內功勁法精要

 

太極拳整勁與完整一氣

 

太極拳含胸拔背 - 蓄勁內氣動盪

 

太極拳勁氣內功之精練與精進

 

新冠肺炎確診復原調理氣功

 

日15分鐘 - 練體築基功

     

八段式 

 

       八段錦首練撐筋拔骨,調理經脈臟腑之氣,借由不同的角度,姿勢拉拔使身體整體筋骨得以伸展舒活然後調理臟腑與經脈之間的平衡.

首要的目的為伸筋理氣,不是學做動作,並不是學呼吸而是在聚源頭,疏通暢,行筋脈之氣,如此筋脈才會活絡起來,這樣才有能力再練更上一層的功夫。

八段式非常卓越的功效是把筋脈的精氣從根處帶到未梢去,筋氣充足了人才會有活力起來,練功時才會有氣力可用。

有個學生還沒練功之前身體極為虛弱,一開始就想練拳強身,我說還不行,得先練練筋脈再說,過了一個多月原本每天起床時,身體無法站直的情況改善了,氣力增加了,精神亦好轉了,這種情況困擾了他很久,檢查起來什麼毛病都沒有,就是人無精打采,有氣無力,其實這就是筋氣淤塞不通暢,後來他才說,因為身體不好所以練了很久的氣功,也學過很多的功法,可是就是一直無法改善,沒想到這個常聽到平凡的八段式練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已竟然就改善了他的體質。

這是常見氣血不濟類型,多常被歸類為缺乏運動 , 很多學生在還沒有來練功前都曾嘗試過用跑步,游泳 , 瑜珈等來運動 , 但是大部份的問題不在於表面上的沒有運動 , 而是在內氣與行血連不起來 , 筋骨之力得不到伸展 , 內臟之氣無法正常舒放 , 因此勉強去做一些消耗性的運動不免無益身體健康更是徒增身體的負擔而已 , 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能經由伸筋理氣的舒展身體 , 氣血自然而然能得到舒通 , 這時再去做跑步或是游泳這些運動才能真正運動到身體內的機能。

八段式每一式都有其獨特的作用,有的練提筋脈之精氣,有的練上三陽筋脈,膀胱筋,去三焦濁氣,通督脈等等,要練這些光吸氣,比動作,空想像是沒有用的

請參閱八段式的伸筋理氣與五禽戲的重生之力

 

古傳五禽戲

 

        五禽戲的本質主要是在練內力的凝聚,而不是在學動物跳來跳去的動作,更不是學動物的表情,每一種動物都有其特性與獨特的習慣因而讓扡擁有某一方面的強項,本門古傳的五禽戲(華陀五禽戲)就是根據這些原理而創出五個動作來段練我們的內臟,讓我們的內臟能夠將筋氣收藏到五臟六腑中,透過筋氣與力的聚集,堅強內在的五行,使五行之氣平衝,調和,達到健身之效,然後再強身來練到內力(五行之氣)的聚集,使身與意的結合越精純,內力聚集的時間也為之更快速,相對出拳的拙力就越少,也就是說:每打一拳一式都是在練一口五行之氣,這才是真正練拳的好處,五禽戲分為:文戲,武戲,要先從文戲入手打底才能練武戲,這樣才能知道你的氣力有沒有到達該到的地方聚集。

五禽戲是由五個動物的習慣動作來將力與氣聚集於內臟之中,讓力由內而外延伸,擴展,練到精純時意念一合氣力就聚集起來了,這才是練武之人所要的內力,有內力的聚集身體才能由弱轉強,而氣力練出來,人才不會衰老

 

楊式正傳心法-太極拳老架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楊式正傳太極拳對於鬆沈蓄勁,陰陽轉換,氣沈丹田,這三個部份要求段落分明,只要把握住這其中的要求不僅能功力日深,而且 太極拳的圓襠撑勁對於足三陰 ; 腎筋,肝筋,脾胃筋脈的活化非常直接,生精活血,都是在這三條筋脈練出來的。

楊式太極拳同樣的也要求要能做到可快可慢,練對的話就能快的起來,同時精於各式內勁 , 其中有擰勁(纏絲勁)彈勁,甩勁,不 是只有練鬆柔的樣子而已而且借由各種樁身內勁將內氣運行達到大週天循環的效用,使 筋氣,內丹之氣生生不息,使得太極拳密實站樁功勁與厚實內氣在每一個式子完成時,順行著樁身功體走 一趟大週天,如此才是練太極拳的真締

太極拳博大精深,非只能慢慢來而已,慢以練神,養氣,以意御身,目的在於內在的聚集,沒有內在的蓄集不過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能快,更要能慢,能慢,又要可以快的起來,這是太極相對等的道理,而且在實戰當中才可以發揮得出來

現今的太極拳快則十天半個月就能學完 , 學幾個月的就算久了 , 太極拳有好多內層功法 , 招式實屬外層皮毛。從入門初級的鬆身到進階層次的心功鬆法 , 站樁的基本功架到樁功的內勁與站樁運勁化氣 , 佈氣 , 練氣。

太極拳的拳架從練鬆使身體節節貫串起來的基本功架到練蓄勁 , 練運勁,練用勁的功體架 , 再到化勁練氣 , 用氣的心功練架等等.....透過不同型態的練習方式 , 練勁之剛 , 修剛之其銳 , 練氣之柔 , 實柔之虛 , 這些都是練太極拳層層精進的內在精要 , 太極拳豈能只是比比招式的樣子而已 , 不練站樁內勁身法 , 不練內氣施佈。

請參閱太極拳 站樁內功心法       太極拳練鬆之功

 

陳式正傳心法-陳式太極拳大架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陳式太極拳教學

 

太極拳輕鬆練 - 自在用氣練太極

 

       不管是楊式,陳式,對於鬆沈蓄勁,陰陽轉換,氣沈丹田,這三個部份的要求都是相同的,差別在於陳式太極拳大架子對於練勁 , 用勁較為深入要求,對於氣力訓練,剛柔的結合,陰陽開合的段練也更為之加強。而且對於纏絲勁,彈 抖勁,兩者的要求會更深入,因為要練彈抖勁須要內在的開合更精純才能在每個動作動作當中將內勁彈放的出來,對於健身方面則是隨著發勁的同時將肝,腎,脾胃的精氣貫注運行於筋脈中,以利養五臟之生氣,另一方面,對敵時則能在最短的時間將勁發出去,而功力也同時向更上一層發展但是其弊病是:如果練法不對的話,容易犯了抗,用手力及搖來晃去,或是慢慢來用比的毛病 , 而且若是內在的開合 , 陽陰 , 鬆沈 , 不得法的話發起勁來就會失去彈性 , 像是外家拳的打法

請參閱太極拳的剛勁與柔氣

太極拳說太多沒有用,練的出功夫才是重點,記得以前師父曾經示範在兩棵樹綁上重達6,70公斤的枯木,兩手輕輕鬆鬆的就前後拉了起來,當時我卻只能將其繩索拉著下沈而已,恩師說這是我的圈不夠圓的關係 ,說這個例子的原因是想告訴大家, 太極拳練的是點點相接,寸寸相連,力在骨子裡,很多人在練鬆,練柔,沒有錯,但是鬆到那麼去,"鬆"又該怎麼練呢?柔在什麼地方,而又該怎麼個柔法呢?這些要真正知道明確的心功練法才能練出功夫出來。

所謂的"鬆"為的是力點的集中,而非外在身形的鬆,舉個例子來說,我在打太極拳時手上帶著4公斤的加重手套,很多人都說:我是在練手力,但是打一趟拳約在20分鐘左右,4公斤說重不重,連續20幾分鐘,手要不能酸,不能痛,不能抗肩,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我的老外學生,他手的力量很大,有次他也想試試看,不要說發勁,連用比的都沒超過2分鐘,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在練什麼內在,不說,很難猜得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單單幾公斤的力量都化不了,撐不開,這樣的太極拳內氣會有多少貫注在筋脈與臟腑之中,對健身能產生多大的益處,而實戰又能用的出來嗎?

陳式太極拳初階時修練的重點在使身體內力量由肌肉進入筋骨之內 , 再籍由招式運行的方向與動作結合形成一股流動的 "勢" (力量), 功力逐漸純熟之後則轉換成由 "內勢" 形於外 , 而不再須用招式來帶動身體內的 "力量" ,因此由這股 "力量" 練身體 , 用身體內的 "力量" 來延伸到外形的動作招式上 , 用正確的方法練出身體內的 "力量" , 這才是真正太極拳的價值 , 而不是 "打" 太極拳的樣子

楊式太極拳和陳式太極拳兩者之間 , 剛柔的練法順序不同 , 陳式太極拳先以練身體內勁為主 , 練氣為後 , 以動作招式來 "練勁" , "運勁" ,"用勁" 為主 , 所以中階的修練重點進入勁氣的收放 , 藉由每個招式來練到使身體裡面的內勁能運行到無所滯礙的狀態 , 如此達到動作與內勁是一致的 , 也就是俗話說的 ; 意到 , 氣到 , 勁到 , 脫離要用肢體動作加上肌肉拙力所使出力量來 , 或者是空洞比劃出來的招式動作

這個階段的陳式太極拳練 "襠勁" , 練站樁的 "身勁與丹田內氣" 的收放 , 同時加強內勁與內氣的相合跟用勁方面的 "彈放"  , 以剔除用碰撞 , 頂靠的方式為發勁習慣動作 , 這個階段看似以練勁為主 , 事實上是在奠定 "以勁運身" 的根基 , 也就是說樁身內勁 , 在合理的範圍內拉不開 , 推不進 , 不動手 , 不屈伸肢體的狀態下能將樁身內勁彈放出去 , 以身體樁身內勁為根源 , 招式動作內藏的勁源為渾圓之體 , 收發勁氣為用 , 如此確保不會有站樁練不出身勁 , 招式接不上內勁 , 身體內氣不聚的窘境

陳式太極拳在 "用勁" 內化純熟以後開始化勁為氣 , 轉換內勁的質量 , 讓內勁提升為更具滲透力 , 綿密的內氣質量施佈在身體內形與招式外層的空間之中相互牽引 , 因此使得身體內部內氣厚實綿密而能以氣運身

太極拳的練氣 , 用氣 , 運氣 , 在按步就班 , 層層精進後所能施佈 , 發放的內氣是能超越很多久練氣功的人 , 其道理很簡單 ; 太極拳的內氣是由樁身內勁的渾圓之體所提升的質量轉換而成 , 內有陰陽 , 剛柔相生 , 由此激盪而出 , 柔不失其剛 , 堅不折其柔 , 因此而能內氣騰然

楊式太極拳則以鬆柔入手練內氣綿密厚實為根源 , 再以站樁身勁為渾圓之體練內氣之柔也同時練內勁之剛楊式太極拳的優點是對於鬆的入 , 起手 , 練手 , 用手每個階段的練法都整理的相當完整地傳承下來 , 練不出勁 , 練不到內氣鼓蕩 , 練不出功夫 , 不是太極拳的問題 , 是人的問題 , 不能去說太極拳絕對該怎樣練才是對的,各門派有其所長,練法上,其重點會不同,但離不開共通點

多數人一輩子都只練鬆柔勁,也有很多前輩功力精湛,各家太極有各家之所長,不過難免有人誤解了發勁中剛柔並濟的練法,以至於太極拳是怎麼練出胎息,蓄集內氣,運行筋氣,大週天循環,及各種勁道明確的練法,不免只有語焉不詳含糊其詞而已 , 甚至出現很多是以訛傳訛錯誤的練法,連最基本的鬆沈蓄勁,陰陽變換,中定,該做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到位都不甚了解,這是很多人練太極拳多年卻無法精進的原因,說好聽是練太極拳,實際上,則是在比太極拳的招式,這就是目前太極拳傳承上最大的盲點。

練太極拳最大的好處是一動勁貫串在骨子裡,氣竄筋脈,一個鬆沈能蓄氣歸元,氣養臟腑,其中 有很多心法,口訣須要一步一腳印地口傳心授。實際的練法不可能學會幾套拳架這樣就算出師,那我們以前或是前輩們在師父身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人豈不傻瓜,功力還沒到,就算師父教 也可能聽不懂,悟錯方向,更何況師父也未必會教。

太極拳剛開始一定會覺得很難,很復雜,等熟悉了功法以後,習慣了內動的方式以後,漸漸的功夫就上身了,師父一點就通,那有學會比招式就等於會太極拳的事情


 

八極拳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不管練什麼功夫 , 若沒有練基本功就好像拿著生鏽的武器虛張聲勢一樣 , 八極拳亦是如此 , 我的八極拳從蹲馬步練腿力 , 耐力 , 氣力開始 , 然後練一種馬步就做 "墊馬" 只能用腳姆指與第二根腳指站著的馬步 , 這個基本功練起腳換步的時候不會跳起來 , 它附帶的好處是扎扎實實地將足三陰經脈的氣由腳底的起點一路上提經由會陰到命門 , 練出這一段上提的內力 , 後來在練提聚會陰與命門內關竅門相接連時 , 會陰意到它就能直接收縮上提 , 因此不須要用夾肛或是提肛來練 , 這個會陰收縮上提只要我們講內丹 "聚水" 提精練氣時我都會讓每個學生用一根手指放在我會陰竅的地方體驗它的收縮上提之動

當然 "八段錦的伸筋理氣" , "五禽戲的重生之力" 更是少不得 , 再來則是 "羅漢手" , 練氣力在心經與肺經的收放 , 延展的硬底子內功 , 這種內丹氣功功法在少林氣功稱為 "洗髓" , "羅漢手" 它練氣力由心經與肺經進入心臟跟肺臟的心肺功能 , 它附帶的好處是除了提升心肺替換率以外還可以練出身體的 "內力"

"內狀法" 則是練腰腿力量的轉換 , 附帶的好處是丹田充實的內氣能連結帶脈之氣隨著動作在腎腰與丹田內關之間激盪充實下元內氣

"奇經八脈" 最重要的是陰唯脈 , 陰蹻脈 , 陽唯脈 , 陽蹻脈這四條最有力且長由腳連接身軀的經脈 , 它們就好像是大樓樓層之間的樑柱裡的鋼條既束集力量也接合身體上下之力 , 讓用力時能聚內力也能運行內力 , 如此大動作時身體的力量才會由內而發 , 氣力不散落

附帶的好處是練出身體內彈放的內力請參閱 - 氣功練氣運行奇經八脈

八極拳與太極拳的內在,差別在於陰,陽的比例不同,八極拳首重內力的凝聚與爆發,五行之氣一聚一散,極陽後極陰,用的是寸勁,寸發,而不是在於招式,若空有招式而無內功,如遇強敵則不能用,若無內功,亦難收強身健體之效,本門之傳統八極拳講的是五行之氣,寸勁,內力的凝聚,發放,有了這些內在的東西以後,什麼招式都是致命的絕招,同樣的有了這些東西以後打一拳,是練拳,同樣也是在練一口五行之氣,如果打起拳來身體硬綁綁的也不行,這表示力在身體的表面,用的不是內力,內力是由身體的內在往外崩炸而出,身體太僵硬的話力道不會長,也不會遠八極拳講的要訣是:鬆,正,合,沈,練八極拳最忌膝蓋會痛,很多人為了要讓拳式看起來剛猛,全身硬綁綁的,那是自欺欺人,這樣的八極拳對手一個側身,手一送,打人的人反而會自己跌出去。八極拳練的是內力的崩炸,腰跨的墬,而不是只有嚇人的空架子而已。

 

丹道氣功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凡練氣者第一為 "丹田聚氣" , 太極拳則以氣沈丹田為聚氣的開始 , 內丹氣功心法以丹田為鼎爐 ,守爐鼎以用氣 , 煉氣之文風如煙之裊裊能環聚而不散 , 煉氣之武火 , 行風催發 ,或疾徐如天雷亦運行於全身週天之間

內丹氣功由"靜定 , 明性 , 通心" 來練身體的 "念息"(指氣場的頻率) , "納氣" , 通理調整經脈之渠 , 耕種蘊育臟腑之氣 , 內壯筋骨, 練精氣 , 守精氣 , 轉化氣血質量 , 平衡五行 , 提精血 , 練內氣 , 靜心 , 守神等等.....大略透過這些面向來修煉 "精"  , "氣" , "神"

由古至今所衍生出的門派 , 功法 , 經驗等....傳承甚多 , 流傳至今多以練氣為主體或練心神內靈為導向 內丹氣功心法多為以念息的頻率來接通身體的氣場為主 , 它的目的希望提升心靈真性來啟發身體無限的可能 , 開發身體的能量

結論是 ; 不管怎麼練 ,練什麼 ? 一. 先練身體筋骨 , 二. 內壯氣力 , 三. 才是練氣 , 最後再進入心神內靈 , 這樣才不至於本末倒置,心神內靈層次很高,身體的素質卻非常之低落

丹道講的是天地五行為根本,天地之間有山,風,火,木,雷,水等這些是真實的現象,其變化在於不同的元素相加,混合以後所產生的各種表現與結果,然而這個結果有益的一面,也會有損的一面,因為陽多則陰少,陰盛則陽衰,這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氣在蓄為少陽,蓄則當 用,少陽的用法在運氣力耕種蘊育臟腑之氣 , 內壯筋骨之力,用時則陽動,這時須要的不是光只會吸吸氣,吐吐氣和冥想等等而已,最重要的不外乎一個通則 ; 水火並濟,陰陽平和,正 確調配練功的火候 , 該練進筋骨的氣力卻在靜坐冥想 ,該收回鼎爐的氣卻在做吸氣 , 吐氣的動作 , 可惜未引氣歸元 , 結果因為無法蓄氣而累積功力

這裡首先介紹 "內炁結爐築基功"

鍛練正確的調合呼吸;呼吸當中共有幾個頻率,吸氣,吐氣,閉氣,不吸不吐之時,順勢之時,納氣之時,念息之時,守息之時.

呼吸的頻率與丹田內息兩者本身互應互助,相輔相成,內化功成後身體內的運作 , 機能則自然成為一種穩定自然的 "順勢" 頻率 .

當身體內部的頻率 "順勢" 以後很快能進入 "守意" , "專一" 的狀態 , 這對以後收歛內氣進入關竅或是運內氣行走大週天 , 小週天任督二脈的根基非常重要

氣行走大週天 , 小週天是說走就走這麼簡單嗎 ? 路徑不是問題 , 重點在 ;內氣足嗎 ? 身體能驅使內氣嗎 ? 如果練到要點 , 那麼它會是一個水到渠成的 "東西"  , 而 "功夫" 也就在這麼一點一滴當中練出來了 .

這裡順便一提 ; "盤腿" 坐功的腳 , 單盤也好 , 雙盤也罷 , 它的用意就是將雙腳收整與腰身結合為一體 , 丹道稱為 "結爐" , 為練坐功第一步 .

所以 "結爐" 以爐身內空間開展至最大 , 然後在爐口處略為內收形成收合之態勢 ,因此整個 "盤腿" 有了起點聚氣的 "元始" 部位, 這裡丹道稱為 "下元" .

坐功的形體共有 "下元" , "中元" , "上元" 三個部份.

"下元" 在爐內空間中會有形成髖骨(屁股)往外開之力 , 腰口有往內收縮之力 , 兩股往外,往內之勢相互拉扯 , 卻又能相生相輔 , 因此當這兩個相互拉扯又相生的開合的頻率與呼吸 , 身體律動的頻率接合以後自然而然內氣就開始聚生而起了 .

 

"中元" ; 在腰身與胸之間有一個天然的空間 , 它是可以讓身體有往上延伸的空間 , 也有往內收縮的空間 , 就是我們的心窩 , 丹道稱為 "膻中" , 這個地方主要練在身體往上拉直或伸展的同時氣可以往內收而不會跟著身體往上伸展使得內氣虛浮散開 , 這也正是解決身體到底是該直起來還是垮掉變成駝背的問題 , 同時形成力能伸展內氣往內收合的頻率 .

 

"上元" ; 在印堂 , 百會與玉枕關之內的空間中 , 就好像天燈裡面的空間一樣 . 當內氣凝集進入 "上元" 的空間中身體自然而然能虛靈頂勁 , 因此若是具備了上述的條件即使什麼都不做 , 單是放鬆 , 靜心就能 "三元為一" 生生不息地行生長之氣 , 收斂之功 , 運化內藏週而復始地循環 .

 

內丹九轉功

這裡練身體重要的九大關竅 ; 會陰  , 命門 , 夾脊  , 玉枕 , 百會 , 印堂 , 樓門 , 膻中 , 丹田 .

練 "守意" 入關竅 , 而後聚氣 "專一" 於關竅 . 之後串行連結各關竅 , 散佈時如星斗罡陣而不失其相合 , 相連時如串珠疊疊卻各守其關 .

內化成固定一種習慣的頻率以後身體內氣自然形成分佈散開時卻又能將各個關竅連接起來 , 所以真氣內守不洩漏 .

 

守元

練 "內氣" 的 "滲透力" ,練身心意,內合的深層頻率.

由 "滲透力" 而使得內氣收納深入臟器內層 , 因此納氣可深入內體 , 深化內氣也增加身體內部可以吐納氣力的空間 , 其後由深層臟器而 "透發" 而出 , 練身體內氣開展之張力,故可開闊身形內外,收放氣力入身駭內體之中 .

因此 "吐納" , "收放" 的頻率可以練到細長,綿密,鼓盪,遂呼吸,內動,心意等....自然而然溶在吐納的律動當中 , 所以練在動中求律定 , 靜中有固定動律的頻率 , 正所謂 ; 動中有靜 , 靜中有動 , 故 "吐納" 練的是全部身體內的這些律動 , 而吸呼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環而已 .

 

煉丹化藥三元法 - 提氣煉丹 - 凝氣採藥 - 納氣藏藥

"提氣煉丹" 節氣在春分前後 . 在身之下元 , 提 "會陰" , "命門" , "丹田" 三內關竅之氣 藉由下元鼎爐內 "順勢" 的律動頻率凝集成一個 "力點" 稱為 "丹" , 此謂 "提丹" .

"化丹藏氣" 節氣在大暑前後 , 在身之中元 , 將律動頻率凝集成的 "力點" 化 氣運入膻中 , 夾 二關竅之內 , 主要的目的是練用力時能內收一口氣 .

"凝氣採藥" 節氣在秋分前後 , 收集內氣就像是收割稻荷一樣去蕪存菁束收內氣昇華於樓門,採藥收入 玉枕關 . 這裡主要的目的是練收心凝神成為 "小藥" , 能凝神必能束氣 , 而可以 "專一" , 因此能運使內氣通達小週天之陰陽與大週天所以能內通外和 .

"納氣藏藥" 節氣在大寒前後 , 將經過下關 , 中關等幾個內竅煉化轉換後的 "真元" 納氣藏藥收入泥丸之中.

煉丹化藥三元法主要在將內氣一層一層扎實填满 , 收納 , 運行進入身軀 , 週天經脈百駭之中所以 "有能力" "也可以" 內通外和 , 故曰 ; 內藥 .

內丹氣功非關呼吸 , 冥想而是在於精進身體內氣力的質量如;

內炁結爐築基 ; 在練拳時或是運動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用力,閉氣,喘息的時候,因此會導致身體越來越緊繃而產生氣浮,力散等等....

這個時候呼吸與內息穩定的頻率就是拳練得扎實與否的重要因素.

內丹九轉功 ; 可以讓身體的內氣相互擷取,增加練功行拳的氣力運用,減少消耗氣力並集中力量.

這些內丹氣功看似與練拳扯不上關係,但是這些寶貴的內氣功法無不是籍由練氣來提升身體的素質,正因如此,當內氣的質量提高以後任何運動的效能都可以相對的增強 , 而內丹氣功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明心練性以強身健體 , 通和內外 , 最終以提升身體內的能量與昇華心靈的質性 .

其它內丹氣功心法視實際情況須要再逐步教授, 內丹氣功在於練身體需要的 , 築基扎根的 , 內化週天運行的 , 提昇身體能量的質量 ,須要練但急不得 , 練多不如固定練一點少許時間即可 , 它的重點在於 "存閒錢" 的概念 , 要讓自已的身體有 "閒錢" 可以存 ,所以說 ; 練功要早早開始 , 才可以慢慢來.

 

形意拳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形意拳中有不少的內丹功法在裡面,

其中練 "筋骨銅條身" 與內丹 "練精化氣" 這一層的 "潤筋浸骨" 收蘊天,地,人之三合氣是相對應的.

何謂三合氣?

天者 ; 先天之氣,由踵起始.

地者 ; 後天精血之氣,形於腎之關內,流藏與命門之間.

人者 ; 先天與後天之交合,氣血相錯,故匯翠於形體之內,行天地之氣與陰陽之力.

內丹功法的"潤筋浸骨"主力在奇經八脈,輔為大週天,氣血相錯在 "守身" , "念身" , "忘身" 而練精化氣.

不過這一層太極拳的運勁化氣,佈氣,用氣會比練"守身" , "念身" , "忘身"來的效率高.

原因無它,要練出充足 "內氣的量" 才有東西可以守,氣能聚守方能潤筋浸骨,最後才能散化,收藏在形骸之中.

形意拳從五行拳開始 , 練拳之前先學五行氣 , 練身體內五個臟腑口袋之氣 , 五行氣代表身體內五個不同區塊 , 用不同的角度 , 轉向 , 身體的彎弓 , 手形的橫開 , 高低 ,相合等等....聚集氣力在這五個口袋區塊之中練內氣聚集然後再練五行拳的以氣催力 ;

"劈" 性屬金 ; 它的勢聚氣力在上胸之內 , 練身形之氣聚於胸 , 運氣催放由胸內氣走肺經發放到手掌並以五行 "金" 之聲音震發肺臟內氣 .

"崩" 性屬木 ; 它的勢聚氣力在兩胸肋之內 , 練身形之氣聚於兩肋 , 運氣催放由肋骨之間與後腰上提之力凝氣在肝膽之內而形成張開的力量再順勢將聚於肝膽區塊之內的內氣發放行於手並以五行 "木" 之聲音震發肝臟內氣 .

"鑽" 性屬水 ; 它的勢聚氣力在兩腰之內 , 練身形之氣聚於兩腰 , 運氣催放將兩腎腰之內氣發放行於手並以五行 "水" 之聲音震發腎臟內氣 .

"炮" 性屬火 ; 它的勢聚氣力在膻中之內 , 練身形之氣聚於膻中 , 在身形轉向的同時運氣催放由膻中部位將心氣發放行於手並以五行 "火" 之聲音震發心臟內氣 .

"橫" 性屬土 ; 它的勢聚氣力在腹部之內 , 練身形之氣聚於中腕 ,凝聚氣力在脾胃之內 , 運氣催放將中腕脾胃內氣發放行於手並以五行 "土" 之聲音震發脾胃內氣 .

五行拳為行意拳之母拳 , 練氣以行拳 , 以氣催力所以能剛猛但不失其柔軟 , 因為身體內五大區塊納五行之氣 , 口袋飽滿而能內氣充盈 , 所以因催內氣而能形於手之外而不是靠蠻力使然 , 因此練氣聚五臟口袋 , 力從五臟口袋而發 , 久練內臟堅實在練丹道氣功時則能快速地轉化 , 而能收發內氣於臟腑內 .

五行拳練有三種勁道

一練整勁 ; 形意拳的整勁從練習用站樁的內勁開始 , 以內勁為動作的動能 , 練在動態的過程中能夠內守勁氣同時也能運行內勁 , 所以能用勁而不用力 . 

二練抽提勁 ; 抽提勁以氣快速收放為主 , 從五行氣五臟的口袋中催發 , 以氣領身接合身體內勁快速發放 , 練用內氣來發動身體而不用肌肉肢體的力量 . 所以能用內氣發動身形而不用力 . 

三練內剛之勁 ; 內剛之勁指的是勁的最大極限 , 在不用到拙力的最低限度下讓以氣催勁發揮到最大化 , 提升內勁的爆發力與內勁的攻擊力 .

 

五行拳練有三種打法

一練內動中勁氣的轉折與身形相合的收放 . 練勁氣 , 內外 , 身形協調一致 , 所以手到 , 身到 , 腳到 , 也就是動作招式都能 ; 意到 , 氣到 , 勁到 .

二練變招打法 . 延伸招式上的動能 , 因而能衍生出增加手法上的變化 , 練用勁到招式上而不是用手去打招式 .

三練變步打法 . 用手到 , 身到 , 腳到的全身一致 , 帶動身形走位換步 , 練籍由在移形換位中變換出其它不同角度的打法 , 用移形換位避開攻擊而不是閃躲

 

五行連環拳     十二把捶

 

站樁 : 站樁是形意拳練勁 , 練氣的重點更是形意拳的精華所在 , 練形意拳不練站樁跟練拳不練功沒什麼兩樣.

 

意十二形 : 形意十二形是單練內勁的把勢也是招式 , 同時每一形也是一個站樁 , 練不同身形的樁身內勁 , 用內勁練形而不是練外形的樣子 .

 

意槍   意槍大槍 : 以槍練勁 , 用勁運身 .

 

 

 

八卦掌 - 正宗傳承自清未時期,心法純正,功法無斷層,練法層層進階分明.

練身體中內行的力量與骨架內轉的勁力 , 因為骨架內轉所以動作以旋轉為主軸 , 每個動作由腳到頭頂 , 練身體裡面鑽動的內勁 , 時而外鑽 , 時而內翻與旋轉的動能裡外相合 . 因此形如游龍以內行的力量翻滾 , 鑽動 .   請參閱 - 像瑜珈拉筋伸展的八卦掌

由於八卦掌內行與翻滾 , 鑽動內勁的特性非常適合以此來體會太極拳纏絲勁裡的似緊非緊 , 似鬆非鬆 , 行氣如九曲珠內勁在身體裡面流動的態勢 .

如遇身體有骨架走位嚴重而導致內氣虚散不聚 , 耗損的 , 先從八卦掌站樁 - 裹襠樁練起不但能迅速阻上外洩耗損的內氣同時可以籍由八卦掌內輚與翻滾的力量將身體習慣外洩 , 散開的內氣跟動作習慣內收轉入身體之中 , 很快的身的能量便能接合內氣導入經脈循理回歸臟腑 , 如此身體的內氣能量便能生生不息地運轉 . 像類似有身體骨架走位狀況的人如果去跑步 , 健身 , 練瑜珈反而使得內氣隨著走位的骨架渙散 , 耗損 , 這種狀態唯有練身體內聚的力量才能導正氣力錯誤的流向守住 "真元" 用能量來練身體 , 用身體來為我所用

 

練功時間地點

功夫是一步一步來的,想要功夫有成非得用你身上的兩個東西來換,時間和汗水,用這兩個換來的東西才會真正的伴你一輩子,不然的話永遠都在追求更高更虛無的功夫,到頭來還是一埸空。 

 

兩位恩師待我以誠,這是所謂的良性循環,同樣的,對於所有的學生我都視為如同家人一般,所有的練法不會保留,但是本門的門規:除本門弟子外所有的心法,口訣,練法,功法,均不得外傳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跟別人和浠泥,這是恩師所傳下來的規矩,推廣。。。那就不必了,道任自然,一切自有其緣法,功夫是用來傳承的

太極拳不復雜,一些細節,觀念,前後順序弄清楚以後,就會很簡單明暸,但難在要一點一滴的累積功力,重覆練習,慢慢的將功夫練進身體裡去,而不是外在的招式,有多少功力就會多少的功夫,有多少功力就會有多少用處,半點投機不得,
入門功法:丹道功夫,八段式,五禽戲入門必修。
太極拳:沒學過,以楊式老架入手,學過:一楊式老架,二陳式大架(視個人情況而定)
對練:推手,實戰對練,用法練習。


八極拳:可練,可不練,年輕人,體力夠,或是想加強氣力訓練的話,可以練,或是入門練至內力可以聚集時亦可練習,本門五行八極拳之勁道是由五行聚集而成的內力為要點。

台南練功時間地點:

上課時間 :每星期六,下午 : 17:00~19:30 。

上課地點 : 成大光復校區,正門,雲平大樓前左側草皮

(下雨時則在雲平大樓川堂)


束脩:報名時繳交,三個月一期,每期為4000
 

內功班課程 :     參閱詳情

太極拳台北班:參閱詳情

太極拳新竹班:參閱詳情

太極拳台中班:參閱詳情

吳老師 0918-14-88-14 

E-mail:tw6889@gmail.com

入門須知:所有心法,口訣,練法,非本門弟子,均不得外傳。

 

Copyright© 2005-2020 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