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勁 - 推手 與 槍勁 - 馬步氣力
太極拳的 "內勁" 經過氣與力的相合轉化之後將動手拉扯 , 用身體撞擊 , 用手推動 ,
蹬腳挺身等等....這些慣性動作排除 , 取而代之的是內勁在身形裡面流動和運行 , 因此用的的習慣徹底的改變了身體內的鬆緊密度 . 因為內勁的原故體內筋膜 ,
臟腑 , 筋骨有了緊實的彈性 ; 因為內勁收合 , 發放的原故內氣隨著勁力收歛得更深入內層 , 同時隨著勁力的發放而能帶領內氣運送得更深長 ,
更完整得運行大週天路徑 .
練勁不是只為了對著空氣發勁的樣子 , 而是讓身體學會用勁 , 會用勁表示能 "知力" , "知力" 才能學會 "用力" .
太極拳與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勁皆來自於樁形完整的連結力跟樁身結構的張力 , 同時引動內氣鼓蕩並牽動臟腑內炁與筋脈的運行 ,
這是我們內家拳練出 "力量" 的法門 , 練稱為 "練勁" .
外家拳練 "力量" 從兩方面著手 , 其一練陽剛為入手 , 練體力 , 耐力 , 筋骨韌性 . 其二練內氣以彌補陽剛之內挫外損 ,
用筋脈之氣潤筋澤骨 , 收歛內臟之氣 , 匯聚於身體內外 , 另外凝集後天任脈 , 三焦之氣充下元丹田 , 以內丹爐火之氣可用於催發 , 收合之根源 , 故曰
; 外練筋皮骨 , 內練一口氣 , 這裡的一口氣是不會跟吸氣 , 吐氣有太大的關係 ,如果只是把練氣用吸氣 , 吐氣縮小腹等....這也就太窄化先人的智慧了 ,
不是嗎 ?
整體而言 , 外家拳將內氣與筋骨外部力量合而為一股完整的 "氣力" , 用它來練拳腳功夫 , 同時也練身體內的力量 ,
最終內化這股 "力量" 轉化內歛收藏讓它可以為已所用 .
練氣 ; 是內丹氣功的精華 , 不過它跟太極拳鬆柔練氣一樣 , 很容易看起來像是有那麼一回事 , 外家拳用馬步 ; 一練腿功 ,
二練耐力 , 三練內聚氣力 , 馬步就跟太極拳的站樁一樣重要 , 並另以坐功築基練氣 , 用氣潤筋澤骨 , 所以日久內氣厚實 , 打拳為末節旁枝 "練功夫"
行一口氣內外相生相合.
外家拳的馬步 , 太極拳站樁 , 形意拳站樁 , 八卦掌的站樁 , 這些靜中練內動 , 然後在行拳中練氣力運行 , 動靜相合 ,
內外才會完整 .
馬步影片 (被推)
有人說馬步最容易被推動 . 能不能被推動是氣力有沒有到位的問題 , 問題在練功的人身上不是馬步本身 .
練外家拳最大的問題在於氣力消退而使得功力銳減 , 如果有練到氣力自然而然能有氣力 , 有氣力可用 ,所以先人 , 前輩說 ; 練拳不練功 , 到老一場空
, 通常不用到老 , 年記稍大一點就相形見拙了 .
在外家拳講氣力 , 身形一定 , 馬步一落 ; 氣力虛實 , 功力火候等 , 自然不言而喻 , 平時自然是少不了硬底子功夫 (指扎實的基本功) ,
功夫沒練進身體內或是功夫因怠惰而離開了身體 , 說什麼都顯得多餘 , 所以外家拳也就很容易轉進太極拳鬆鬆柔柔的軟杮子園內了 .
練馬步身 (馬步深蹲)
雖然外家拳也練力量的鋼銳與肌肉區塊的拙重之力 , 不過卻將肌肉區塊拙重之力定位為最外層之力 ,
最終將這些外層鋼銳拙重之力轉換質量將 "能量" 練進身體內而達到潤筋澤骨 , 涵養臟腑 , 強健身體 .
太極拳的站樁以鬆身化柔 , 練氣運行為起點 , 但是初期身體內用力的方式跟一般人是沒什麼兩樣的 , 但是經過了時間的鍛練 ,
漸漸地脫離一般用肌肉區塊力量的習慣 , 在這個過程中若是基本功練得扎實 , 腿力 , 耐力 , 氣力更是在無形中不經意的累積了起來 ,
而馬步的練氣也就是等同於外家拳的站樁 .
蹲馬步從最笨 , 最無聊的腿力練起 , 前面的兩年最辛苦難熬 ,
然而在腿力與耐力提升之後開始將鋼銳外放的拙力與內息結合後能將拙重之力收為轉入筋骨內向之力 , 而不再只是始終凝結在肌肉區塊之間 , 然後再與內息 ,
三焦經脈之氣相合 , 聚集和沈澱 , 因此力量得以向下扎實立根 , 往上則隨內息聚氣而能內合運行 , 使得氣力可以相生調合於上下 , 內外之間 , 力中藏氣 ,
氣中伏力 , 所以最終目的在於氣力相合 , 內運身筋骨 , 由外皮練進筋骨內腑 , 因為練進了身體裡面去所以蓄留氣力 , 經內化後身體自已會調節氣力的內收外放
, 聚合運行 , 因此是身體在 "練功夫" 留住功夫在身體裡面 , 當 "功夫內化"
成為身體自然的模式時同樣蹲馬步的動作在個人的功力範圍之內做起來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
中國功夫博大精深 , 太極拳練站樁 , 外家拳馬步練氣力 , 不外乎初練身體鋼銳之力 , 內啟外皮渾頓之氣 , 練力而能聚氣 ,
不是只有肌肉區塊力量的拙重之力而已 , 然後經由提升身體內的能量 , 練精化氣 , 轉換體內的 "質量" , 不斷精進身體內能與精氣 , 最終的目的是達到
"用功夫練身體" 不是只有做 "運動" 的而已 .
現在時下流行深蹲運動 , 練肌耐力 , 非常不錯 , 以此練腿力減少膝蓋受力也很棒 , 不過單練深蹲這個動作要做多久才能練到腿力
, 肌耐力 ? 若只是練腿力 , 肌耐力只要一陣子沒練 , 深蹲的功效就會歸零了. 反觀練進去身體內的 "功夫" 卻不會因為沒蹲馬步而歸零 ,
反而是在其它的身形動作當中用蹲馬步的功夫來練身體 ,因此用 "身體內的功夫" 來轉換身體的能量 , 練功夫 , 用功夫 , 練身體 .
馬步深蹲影片
不管是練馬步還是作深蹲 , 練法上有很多種說法 , 最重要的前提是不要受傷 , 蹲馬步基本要求 ; 身體要中直 , 這樣三焦 ,
任脈之氣才能通順沈澱聚集到丹田 , 但是初練時這言是無感 , 沒有效能的 , 因為腿部 , 腰部肌肉群的受力酸痛感會使得全身緊繃用力 ,
不過這能確保唯一最重要的一件事 , 那就是不會讓膝蓋受傷 .
深蹲的目的在練肌肉群 , 因此膝蓋受力的程度都是很大的 , 最重要的是 , 不管做了多久的深蹲運動 , 它仍然還是個運動 ,
而作用如始至終都是僅於肌肉中 , 因此而讓全身緊繃到了極點 , 如果用運動觀概念的標準來看 , 作用的極限也就只能到外層的 "皮" 而已 , 反之以馬步來說 ;
若是練到氣力合內化 , 蹲馬步是身內氣力在撐托身體的重量而不是純粹用肌肉的力量來與身體的重量相互對抗 , 而馬步所收歛聚集的氣力更是催發身體內力量的根源 .
其實每一種運動都有它的價值 , 專精深入 , 勝於我者滿遍山野 , 如果是練外層肌肉 , 就好好地訓練它 ; 練外家拳就好好地練氣力 , 用氣力 , 打出氣力來 ,
切莫練外家拳無氣力卻用太極拳的鬆柔 , 推拉來牽扯內勁與氣力 ; 練太極拳講究心法 , 內功正確才能累積功力 , 切莫練鬆柔而無力 , 講以氣運身卻練不出內氣
, 能對空氣發勁卻無法彈發內勁 .
馬步內氣催發出拳影片
太極拳積沙成塔 , 由小地方 , 每個不起眼的細節扎根奠定基礎 . 我入門的前半年覺得師父不教招式 ,
只是在挑些無關緊要小動作的毛病 , 其程度簡直到了吹毛求疪的地步 . 到了第二年練貫串接合 , 流動運勁行氣時 , 頓時澈底的明白師父是在教 "功夫" 不是教
"打拳" 練招式 . 大約到第三 ~ 四年時 , 當師父開始教陳式太極拳的時候 ,那時師父又開始吹毛求疵地挑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小毛病 , 有多小呢 ?
像是手指的波動 , 頭顱的轉向等等.....不過這時候我已能體會是在學功夫 , 不是在學招式 , 有趣的是在招式動作上只要都在身如梯形低架
,中正接合的狀況下師父幾乎不曾挑什麼毛病 , 其實這些看得出來的動作招式才是最簡單的 , 真正該下功夫的都是一些會用比過去的 , 滑過去的 ,
飄過去的動作 , 尤其是那些鬆鬆鬆柔柔比過去的手形 , 晃過去的位移等等....這些不起眼的地方多為式與式之間的連接 , 轉折點 ,
若能把這些斷落掉的力量收集整理好 , 自然能在大動作當中連接全身流動的動能 , 因此便不須要刻意去比招式 . 像這些細微 , 精細的斷落 , 轉折 ,
師父就會拿出他的法寶出來 , 用兩條繩綁在一堆木柴上 , 然後他會先 "拉" 給我看 ,就跟空手在空氣中一樣的鬆柔且輕鬆自在 , 然後再交給我 , 讓我自已練
, 等到我搞到灰頭土臉時再來講解細節 , 如此大約還不到半年的期間該挑的毛病沒想到這麼快就挑完了 , 之後的拳式竟然能非常地順暢 , 快速的領會到要領 ,
師父說 ; 借由移動重物 , 是鬆柔出來的力量或者是比出來的 , 還是真正由身形之內綿密流動的力量帶的內勁一眼即可分辨出來 .
低架身形影片
不管是傳統武術 , 外家拳還是太極拳 , 前期我們幾乎都在練一些扎根的基本功而不是在練招式 , 打套路 . 目的在於知力量 , 練力量 , 最後能駕御力量 ,
將力量轉為可以留在身體裡面的能量 , 因此在太極拳裡 , 重點是如何讓身體裡面的力量去製造出招式的形體 , 並非先用手去比招式 .
影片中 , 正統要求身體移動時 , 身與胯之間要盡可能地保持身體中正 , 因此可以生產出 "動能" 在身體骨架裡面流動 , 所以自然而然地由身體內的 "動能" 流動至外形肢體去形成 "動作" ,
所以在跨過了這個門檻之後 , 當內勁越純熟則外形動作越小 , 就可以不須要靠很大的動作跟距離去 "做" 發勁的動作 , 同樣的搭手 (推手)
之間也可以不須用到很大的動作去走化來的力量 , 身體裡面的內勁只有自已能知道 , 對手可以感知到的都是外形動作的力量 , 所以搭手時用的是身體內勁而不用手 .
當然在拳架練習上 , 身體微有前傾翹臀也可以 , 只是如果角度過大身體內鬆流動與轉折會產生縫隙斷落和內勁的散亂 ,
練得好的人自然可以用動作與空間接回身體的力量 , 但在還沒通過這個關卡前 , 只是很難精進鬆化內勁 , 因此正統練法上希望透過 "中正"
練出內鬆勁氣在身體內的流動與轉折 , 當這一關練過門檻之後就可以用這個練出來的 "功夫" 來使用身體裡面的能量 , 知道那裡能找到能量就可以不須用外形動作來
"作" 發勁的動作 .
影片中當身與胯前傾 , 翹屁股之後 , 身體內流動的力量就會產生段落與缺口 , 身勁也就會不翼而飛了 , 所以除了帶不出鬆化的內勁以外 ,
一定會用到肌肉區塊的拙力 , 日後即使練高架使身體中正 , 但因沒跨過練力量流動與轉折的門檻 , 所以身體也不會練到該練的 "內在" 層次.
(當然練得好的人也是可以用動作與空間接回身體力量的)
練這些 "內在功夫" 花時間 , 耗體力 , 相對的以練套路來說 , 這些重點細節輕輕鬆鬆比劃帶過即可 , 當然這些 "內在" 並非一定要在低架練 ,
相對的如果只是蹲得很低而找不到內鬆的勁力 , 那麼練低架也是枉然 .
太極拳體驗身勁 , 只是透過低架這個方式教會大家該學會的東西而已 , 影片中該學會的內在功夫通了以後什麼架的效能都可以在任何的狀態下輕鬆的運用出來 ,
所以不管練什麼架 , 重點是在 "練功夫" , 不是在打套路 . 各家有各家的練法 , 只要能練到該練到的都是可以的 .
太極拳講打手的功夫在這裡面 , 太極拳練氣 , 用勁 , 進階修練身體的功夫也都是在這裡 , 這些該學會的 "內在功夫" 也可以是用高架來練 ,
也可以用行氣運身來練 , 重點在於 ; 是在學招式打套路 ? 還是在學功夫 ?
楊式太極拳 , 楊澄甫公與人搭手時微察空隙內勁隨即觸發尤如射箭 . 陳式太極拳 , 陳發科公在搭手一來 , 一回之間必為 "打手" 勁氣彈放皆在眨眼之際即發 ,
太極拳內在功夫都到位後 "內勁" 在任何招式動作中都可以彈放 . "內氣" 在任何招式的空間內都可以佈達 , 同樣的 , 外家拳若是也能將氣力練進筋骨裡去 ,
那麼每一個動作都會是將功夫練進身體裡去的好方法 .
不管是太極拳低架練身體中流動的內勁或者是馬步的練氣力 , 都有各自的內涵意義 . 太極拳練什麼架都可以練到 "功夫" ,
只是傳統從練武術的角度上經由低架的 "中正安舒" 把身體與大動作之間的壓力以內鬆的方式放鬆收合 , 練鬆化力量的同時也能將力量聚集轉化為 "內勁" ,
如此減少用肢體屈伸與肌肉區塊的力量 , 這一層內化過門檻後 , 用力的習慣是以 "內鬆" 為起點而不是用灣腰 , 轉身體 , 蹬腳 , 推 , 拉 , 抓 ,
去作為慣性動作 .
事實上 "中正安舒" 最重要的一點是 ; 身形若前傾 , 翹臀 ,
身體重量會集中到膝蓋上 , 日久則傷 , 要求中正最主要的目的 , 一方面保護身體先不會有運動傷害 , 然後才會增加練功效能 .
這些用力習慣 , 在有氣力時還可以 , 不過在稍有年記就常見蹲不下去 , 上氣不接下氣的囧境 , 相對的鬆落內化成為習慣後 ,
所有動作以內勁的流動來帶領身體去作出 "招式" , 所以身體能放鬆 , 內勁可以流動 , 因此不會是蹲不下去 , 換句話來說 ; 蹲不下去
,是不是因為鬆化程度上的問題呢 ?
如果放鬆收合 , 內勁流動根基扎實 , 練時外形是拳架 , 實際上是練內勁 , 以勁運身 , 外家拳馬步亦是如此 , 知氣力 ,
才能練氣力 , 最後身體方能懂得用氣力 .
不過現今的初學者有十之八九是不能練低架 , 蹲馬步的 , 而是要先練太極拳低架裡面的 "功夫" , 馬步裡練 "氣力"
的力量 , 所以在身形上要先以能放鬆的高度為原則 , 練出鬆化的勁力 , 找到放鬆之後身體裡面的力量 , 讓這股力量可以在招式中流動 , 然後再慢慢地充實
"內勁" , 這樣就不會一直處於 "打套路" 的狀態 .
陳式太極拳所發出的勁由需要大動作才能發出碰撞的力量 , 逐漸按步就班的精進到可以將身體內 "流動的力量" 收合凝聚 , 用
"力量" 的剛強 , 運 "鬆柔內氣" 的綿實 , 將兩種不同元素頻率的能量轉化進階為身體內運轉無礙的纏絲勁 .
纏絲勁練駕御力量 , 運用力量而能抓到使用力量的 "彈力" , 不是只有力道的 "拙力" , 因此 "鬆柔的氣" 能與
"力量的彈性" 合而為一 , 以氣領勁 , 以勁運身而能節節貫串 , 根基越扎實則越能純實地彈放內勁 , 不須要用到多餘的大動作
,太極拳的外形招式由大動作練外形圈的圓來連結外部力量 , 然後身體與外圈合而為一形成同一個完整的 "圓體" ,
當身體與外形合而為一的時候再練將圈的圓收歛進入身體的內圈之中 , 所以用勁運身最後才能形於外 , 太極拳的學習過程 ,
學招式是為了先可以將身體與動作的流向做一個初步的連結然後再由內練而結合於身外形體 , 各家有各家的傳承練法只要練得出太極拳功夫 , 原則上都是沒問題的 .
太極拳練內勁除了抖大桿以外 , 還有驣粗繩 (抖粗繩 , 抽粗繩) . 抖大桿練運勁的效能 , 驣粗繩練運圓時內勁的轉折
而分出的力向
, 因此能漸漸將外圈的力量收歛進入身體核心內圈之中 , 所以慢慢地能將外形招式與身體內勁氣連成一股 "勢" 而真正脫離 "比招式" 的階段 .
太極拳練勁的目的是要去學會能用氣力而可以駕御 "力量" , 簡單來說 ; 經過了鬆化的練習過程而能察覺到力量的彈性 ,
用力量的彈力而不是力道的拙力與速度加上距離的撞擊 , 所以練太極拳力量的屬性 , 能辦認剛柔 , 而分剛勁與氣柔 , 有時剛中帶柔 , 時而柔中寓剛 .
由此之後進化的力量能以勁氣相合的頻率在身體內流動而形於招式之外 , 跳脫出招式的外表 . 太極拳練勁將身體與招式外形的 "勢"
收歛融入身體內流動的動能 , 所以內勁彈力能潤筋壯骨 , 收放臟腑內膜 .
此外隨著精進內化將須要用很大的動作才能帶出內勁的方式逐漸地轉換為由內而外的以勁運身 , 所以借由抖大捍 , 驣粗繩來練勁 ,
形意拳則由大槍來練身勁精純進化內勁在身體內的流動與運行 , 這裡用形意大槍的槍勁身法來講抖捍的彈勁 ,以此來修正得用身體很大動作的擺動將力量傳到大桿上再由長而軟
, 易抖動的捍練到硬中微有彈性適當的捍上到由內而發地不須要靠身體多餘的搖擺動作即能將內勁運至大桿上形成內勁的抖彈 ,如此方能扎根練勁 , 精進運勁 ,
內化以勁運身 , 而非停留在外形上對著空氣的彈抖 .
大槍的整勁影片
形意大槍首練 "身勁" ; 身與槍合 , 身槍相合在形體之中 , 故槍 , 身 , 形 , 合而為一 , 因此身即是槍 , 槍即為身 .
並以槍形站樁練完整一身的 "整勁" .
形意拳與太極拳皆離不開站樁 , 在站樁中練身體內形外體的空間所凝結出來的力量 , 這也正是形意拳跟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
以前太極拳傳承傳下來很多的細節心法 , 只有一個很簡單的目的 , 就是要確保真正能練到 ; 意到 , 氣到 , 力到的品質 ,
好比說 ; 將鬆柔流動的內勁一氣呵成鬆柔綿密地形於拳架中的身形上 , 如此將可以摒除用手去推 , 拉 , 達到完整一氣 , 整勁的品質 .
將內勁催發形於拳架中的發勁 , 內化用勁 , 使勁氣穿透而出 , 如此以氣催力的品質將可以摒除用撞擊出去的成份 . 將運勁節節貫串的蓄守 ,
內勁纏繞在身形骨架之內 , 那麼彈抖勁的品質將可以摒除用手在彈抖 , 內勁卻跟不上 , 或是要用很大的動作才能做出撞擊出來的力量 .
抖桿影片
用鬆化後的內勁來練實質的彈抖勁
太極拳的抖捍 , 驣繩主要以纏絲內勁蓄守運勁 , 以氣催發將身形內勁彈放而出 , 隨著纏絲功勁的內化漸深 , 佈放內氣的厚實綿密
, 以內氣的綿密內滲歛骨 , 外透形體 , 潤化力的剛銳使內勁在身體之內不失其陽剛而能有外放之勁力 , 又能用陽剛之力的運勁通達綿延不斷 ,
所以練身體本身的氣力深長也練內勁的節節貫串之厚實 .
太極拳的推手以纏絲勁的深長跟節節貫串的穿透力作為搭手 (推手) 上的應用 , 所以從太極拳的抖捍驣繩來奠定用勁而能不用手的基礎 .
我個人則偏好用形意大槍的槍勁來練太極拳的抖桿 , 太極拳的彈抖纏絲勁我偏好用驣繩來練內勁的轉折與流動 , 因此用於搭手 (推手)
中也就不需要用身體扭來扭去地化力 , 一切由內勁形於手而不用手去推 , 拉等等 , 同時也能在來回的轉折開合中應用內勁的彈抖與收放 .
用勁形於手而不用手影片 以勁運身使內勁在身體裡面流動無礙 ,
轉折通達然後將內勁送出 , 如此自然而然能用勁與化力並減少用手的推 , 拿 , 抓 .
陳式太極拳搭手
(推手)影片 在搭手 (推手) 中練習陳式太極拳 , 拳架中內勁的運行與轉動 .
運槍影片
這裡亦練用勁不用手 , 運合內勁使內勁在身體中流動轉折而能運勁到槍上 , 去除揮手運槍 , 動手去扎槍的習慣.
彈抖用勁影片
當身體內的氣力深厚以後 , 我們用它來練 "身體裡面的功夫" (能量),然後用 "功夫" 來鍛鍊身體 , 修真練身 .
中國武術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為練身體內的氣力來提升 , 轉換力量的質量 , 而用這個 "身體內的功夫"(能量)來鍛練身體的機能 ,
就像是 ; 我們用身體內氣力的質量來執行跑步這個動作 , 再借由跑步這個動態來養心氣 , 展運肺息 .如此日久功力純熟後 ,
當我們練功時是在指揮身體使用能量而不是在做運動消耗身體的電力來增加心肺功能而已 .
這些跑步 , 游泳 , 爬山跟練拳有什麼關係 ? 事實上是沒有的 , 但是我們可以用這些消耗體力的運動 ,
需要用到肌肉力量的動作來練習在有壓力的狀態之下練 "放鬆的習慣" .
太極拳練放鬆 , 如果放鬆沒有辦法產生力量 , 那麼練太極拳就不會有用處了 , 不是嗎 ? 因此我們用這些運動方式讓
"放鬆的習慣" 變成用力的出發點 , 雖然也會有用到外層肌肉的力量 , 但是先由內層發動再形於外 , 因此核心的勁氣以身體內勁為根源 ,
外層皮肉只是連動相隨而已 , 所以一方面用氣力 , 內勁練身體 , 提升身體的機能與質量 , 故練拳時 , 拳為外形 , 用身體內的勁氣在身體裡面翻驣 , 鼓蕩
,不是用拳的招式而讓打拳流於像是在做運動一樣 .
外家拳力在筋骨中 , 氣在奇經八脈 , 提氣拉拔筋骨而後能催發於拳勢之外 .
奇經八脈發勁影片
奇經八脈練氣 , 用氣 , 拉拔筋骨 , 在外家拳目的是將外層的拙力轉化提升進入身體去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
首先是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陽維脈的氣力 , 這四條經脈主要的作用是將腳上一塊 , 一塊肌肉群的力量往內收進筋膜內層並往身體裡面去 ,
然後才能將身體內氣力連成一股勢 , 可以蓄勢待發的氣力 , 用這股身體內的氣力拉拔 , 延展身體的張力 , 將這四條經脈的氣力由腳底運至手上 ,
因此在外形上看似蹬腳 (初練時的確有九成的力量是來自蹬腳上來的力量) 實際上這是練將氣力收入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陽維脈的過程 .
影片中先把全身的力量收進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陽維脈裡面去 , 再借由筋膜的張力將四條經脈的氣力在體內拉拔開來 , 因此能將氣力彈放到更長的距離 ,
所以可以不用刻意伸手去打 . 想像如果是在更短的距離之內 , 是不是更能將氣力發揮到最大的效能 .
第二 , 再將這四條經脈之氣在不同的動作當中與帶脈之氣結合並用在有轉向的動作當中 .
第三 , 衝脈的氣力 . 衝脈將身體由內往外發放的力量集中進入身體後 , 當力量接合到肩井時上半身與小腹內窩竅的二個定點相接時 ,
形成上下對拉之勢將身軀上下拉住讓力量隨著身體鼓動而將氣力催放而出 .
第四 , 任脈 , 督脈 . 任督二脈其功用在將筋膜 , 肌肉的氣力收歛進入任督二脈之中 , 內化外層氣力轉換提升為 "內氣" 的質量 ,
使內氣能進入更深層的經脈之中 .
任督二脈在用氣方面主要為調息 , 凝氣 ,蓄勢待發 , 可凝集運氣亦可催放氣力為用 , 這是練氣力提升為內氣能量重要的一個過程.
"身體裡面的功夫" 主要以練奇經八脈的 "一口氣" 來潤筋澤骨 , 提氣拔力彈放於一瞬間 ,
除了用於練拳之外還可以用在很多使用肢體運動方面上 ; 例如跑步 , 由於跑步時呼吸換氣跟邁步前進這些耗體力 , 用肌肉力量的動作無不促使身體緊繃用力 ,
呼吸急促的原因 , 這個時候運用奇經八脈守氣力而能不虛散 , 用奇經八脈中的內氣來催動身體去執行 "做動作" 而不是慣性地使用肌肉去 "做運動" ,
如此能在動態易緊繃中練內氣的流動和收歛跟放鬆的執行力 , 最好的一點是在會用到肌肉力量的動態當中練到以放鬆為用力的起點 , 而非慣性無知覺地使用肌肉的拙力 .
當內鬆用氣的習慣內化以後 , 因為掌握身體內氣的功力提升 , 而使得內氣機能增強 , 進而對使用肢體力量 , 耗氣大的運動 ,
如跑步等 , 自然因此使得耐力提升 , 而並不是用消耗體力來做這個跑步運動 , 反而會因為在跑步時運用奇經八脈的內氣讓身體機能狀況更好 , 因此
"內練一口氣來做運動健身"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游泳這個運動 , 以自由式來說 , 它是一個更耗體力的運動項目 , 當身體行進中要在閉氣的狀態下使用力量划動身體
, 因此很容易導致身體內外緊繃而氣喘 , 所以我們可以借由奇經八脈的內氣去發動身體 , 而不是以動用肢體的肌肉關節來做運動 , 最終我們是先練氣力 ,
而能用氣力 , 所以用練出來的氣力鍛練身體 , 不是在練外層肌肉 , 這正是中國武術所說的 ; 外練筋 , 皮 , 骨 , 內練一口氣 , 從蓄養能量開始 ,
練氣力 , 而用氣力 , 所以文以健身 , 武從技擊應用 , 環環相扣 . 練功夫最忌只練個半調子的表面招式 , 畢竟練功夫不是在做運動 .
五禽戲 - 形戲影片
五禽戲 ; "文戲" 練形體結合筋骨內膜與臟腑之力 , "武戲" 練形體與身體內外相合之力 , "形戲" 練動物用力的方式 , 當這些 "形體力量"
經過內化成為習慣以後 , 能內提一口氣而用 "形體之力" .
虎行 ; 虎行之力在於爪 , 虎爪之力源於左右兩崑崙 (胸肋) , 崑崙的力量在肝膽 , 肝膽內臟的力量延伸到手指形成抓指內扣 , 所以能蓄氣力 ,
弓於背而有虎撲之力 .
鹿頂 ; 鹿頂於頭角 , "角" 為腰部力量的延伸 , 腰間則為蓄留腎源水 , 所以能引腎水通肩井口 , 因此定守住身體而讓腰腿的力量往頭頂去回 .
熊抱 ; 熊抱之力總合於身腰 . 身內抱 , 上下收合則力抱在腹身中 , 力抱左右能開身拉脾胃 , 下提上合能力抱於身腹中 , 因此合抱之力能使掌有抓拿
, 撕挒之力 .
猿縮 ; 猿縮收身體上下 , 內外之力在胸身相接的內縫裡面 , 形成了一股含吞之力 , 吞吐收縮之力在胸身內縫裡的心臟 , 以吞吐的力量來行心之血氣 .
鳥展 ; 鳥形為身內守之力而能展翅飛翔 , 展翅的力量來自於上胸的收合與開展之力 , 以胸內收合 , 開展之力來鼓動胸腔行肺金之氣 .
這些是練身體裡面力量運行的態勢 , 而不是練固定的外形 , 因此內化身體內力量的收合 , 吞吐 , 開展 , 練筋骨內膜之力 , 運合臟腑內合外收
老話說 ; 打拳容易 , 練功難 , 也就是說 , 練拳架 , 打套路簡單 , 把功夫練進身體才會是真正的課題 ,
這也正是練拳不練功 , 到老一場空的原因 , 在此祝福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