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本網站所有網頁內容之一切權利,引用請註明出處----

 

太極拳-疑難篇

 

 

八卦掌 - 整胃健脾 , 潤肝 , 温腎養氣 , 舒肺 , 強心血 .

八卦掌的裹襠內合是練纏絲勁最快 , 最能直接感受到氣力收歛進入骨架內的功法 , 同時纏絲勁的內在功法也是提升睡眠品質 , 改善失眠狀態的有效方法 之一 .

 

在偶然的時機中 , 上課時在練完八卦掌淌泥步與定步轉掌後剛好請幾位在場的中醫師把把脈 , 果然經脈之氣注入了脾胃 , 腎 , 肝 , 心 , 肺 , 也就這樣開始了加強用八卦掌來練脾經 , 腎經 , 肝經 , 心經 , 肺經 , 調理內臟的契機 .

 

以前有學生肝 ,腎陰虛我會讓他們運走八卦掌的淌泥步 , 借此來聚提腎經 , 肝經之氣 , 效果也相當顯著 , 最近這幾年常見剛入門的學生有人腰胯不聚 , 丹田之氣不收 , 我讓他們先練裹襠樁 , 淌泥步 , 結果氣力練到位以後身形穩固了 , 氣也就能固守了 , 從前看醫生 , 吃藥 , 治不好的病症也就不治而癒了 .

 

有人肝氣積淤腎水不聚 , 導致夜不能眠 , 我讓他們練八卦掌 , 因為裹襠的運氣力向可以自然地將肝經 , 腎經之氣拉提到身體之內 , 這個裹襠運集氣力的方式與太極拳的纏絲勁不相上下 , 但是以初學者 , 甚至久練太極拳者來說比太極拳的纏絲勁更好入手 , 所以足內三陰之氣立即隨著內裹纏絲的力向運行提升 , 因此能舒通肝氣 , 滋養腎水 , 其結果自然而然提升了睡眠品質 , 改善失眠狀態 .

另外不管是定式轉掌還是行步轉掌 , 上身的手式也是舒展肺葉 , 延伸心血氣脈的動力 , 對於體耐力方面的動運也有相大的助益 , 通常我在跑 10公點路跑 之前會先練個十分鐘佈氣 , 然後再練八卦轉掌來舒肝氣活筋骨 , 蓄養腎水 , 氣展肺葉 , 通暢心氣 , 以此為熱身方式 , 然後再活動拉伸四肢 , 最後才開始跑步 , 發現這樣比純粹活動肢體更能有效熱身 , 而且更可以在跑步的同時鍛練到身體內層 , 不是只有肢體的運動而已 .

不論什麼功法 , 八卦掌也是 ; 外形易學 , 但內外相合 , 氣行順走 , 力與體皆到位才會是 "練功" 的核心價值 , 這裡的核心重點在裹襠的旋轉力 , 淌泥步的內行反差力向和身體內氣的舒展與延伸 .

用這些 "重點" 的明確方法來練身體內層 , 蓄養精氣 , 這些內在 "重點" 隨著不斷校正微調 , 不同時期都會持續精進 , 當氣力 , 動作 , 身形越純熟時 , 在穴位上輕點 , 力量馬上就能接通到內臟裡面去 , 當裹襠內旋的角度定位以後 , 輕輕把開口放鬆 , 氣就會直接往身體臟腑裡鑽進去了 , 而這些 "重點" 隨便也能打出幾拳 , 外加掃個幾腿也是沒問題的 !

 

八卦定步轉掌 - 以樁形佈氣

 

八卦掌 轉掌的定式練拉提足三陰的氣 , 伸展肺經 , 心經以後 , 再把這個定式的形用樁身功法佈氣 , 借由樁形之力量引導內氣 , 擰轉進入脾胃 , 再旋轉收到兩腎之中 , 順勢鑽入肝臟 , 最後行氣在身內舒展肺葉 , 温養心臟 .

這裡用太極拳的站樁佈氣 , 將樁體之力與樁形之氣運用到這個八卦掌轉掌的定式上 , 練經脈氣的運行 , 也將樁形之氣隨著纏繞 , 旋轉之勢引導內氣進入脾胃 , 兩腎 , 肝臟 , 心臟跟肺臟 .

如果身形內外相應 , 掌與掌相對時氣場的能量強度可以鑽動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內 , 這是上課中無意間發現的 , 更沒想到這個八卦轉掌的定式一身效益這麼高 .

經由不斷的調校動作 , 引導氣機 , 這樣身體觸感就越明確 , 動作 , 身形 , 氣力就越能真實到位 .

練氣 ; 要真正能練出 "氣" , 才不會白費力氣 .

 

小小的動作 , 不起眼的過程 , 大大的身感觸覺

 

招式的外形是最外層的表象 , 形內的力量才是練功的重點 .

從八卦掌 定式轉掌講起 ;

八卦定式轉掌練肝經 , 腎經 , 脾經的 "生長" 之氣 , 用擰身之力開脾胃之氣 , 開胸引導心氣行血 , 串聯手梢節舒展肺葉 .

這些功效是結果 , 它的因子來自於 ;

一 . 腿的伸筋接骨而將腎經 , 肝經 , 脾經串連起來 .(所以腳 "一定會" 串直)

二 . 內合裹抱的擰身扭轉來旋放脾胃之氣 . (所以腰 "一定會" 縮合 )

三 . 內旋鑽動之氣展身開胸 , 舒氣行血於手掌 (所以兩手 "一定會" 對拉含氣於手掌)

掌的外形是最外層的表面功夫 , 內在的身 , 意 , 氣 , 都到位後 , 該有的 "一定會" 有 .

這些 "程序" (know-how) 才是練這個動作的價值 , 但是這些 "過程" 很容易被表皮的感覺給淹没掉 . 

授課時發現普遍這三個 "一定會" 都沒有到位 , 所以身體找不到確實的身感觸覺 , 當特別把這三個該練到的 "一定會" 一個一個的調校動作後 , 大致上九成九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 讓該練到的 "一定會" 練到 .

當身感觸覺明確以後 , 動作 , 形體 , 氣力 , 自然一氣呵成 , 往後練的 , 看見的不是動作形狀 , 而是形體內的內在力量 .

一直以來常有人問 ; 為什麼我可以察覺到他人身體內 , 氣力的狀態 , 其實這是漸進式的 , 起初是觀察到別人身形結構上的問題 , 鬆緊程度上的問題 , 到後來身體內氣的波能 , 至於是什麼原因 , 這裡不用細說 , 但是可以舉一個例子稍作說明 ;

記得剛練太極拳的前二年 , 除了陳式太極拳低架大履掤手以外 , 就是楊式太極拳低架的攬雀尾 , 到第三年時師父說現在開始教你拳架 , 滿心期待終於熬到可以學拳架了 .

沒想到左掤 , 右掤練了半年 , 怎麼練 ? 為什麼要練這麼久 ? 師父說 ; 先學 "方寸之動" , 再練 "轉珠之力" , 用白話講 , 等於移重心 , 胯轉腰身 , 這兩個要練半年 ?

拳架中每一招都會有這兩個過程 , 移動重心 ; 太用力 , 身會晃 , 力量則走肌肉層 .

胯轉腰身 ; 包含前後力量相合 , 由轉動將身體左右連結起來再完成重心的比重 , 如果不精確 , 除了蹬腳 , 翹臀以外還會導致身體內緊繃和憋氣 .

"方寸之動" ,  "轉珠之力" 事實上在練意在身走 , 身體明確知道自已的動作力道 , 到位之處 , 而不是招式的形 , 所以說經過這樣的 "過程" 是不是就能很容易看出或是感受到力量的流動和走向了呢 ? 這也是可以 "口傳心授" 指出問題 , 調整動作的主因 .

八卦掌 定式轉掌 , 行樁 , 走步 , 練身效能高 , 主要是重點簡易明瞭 , 不受場地 , 時間拘束 , 有時間就可以練 , 練身體須要的能量而不是練表面功夫 .

這裡濃縮精髓 , 三個定式 , 一個行樁 , 一個走步 , 先學會八卦掌的 "必須會" 的重點 , 練身體需要的內涵 , 然後再一步 , 一步去延伸 , 而不是外在的招式 .

 

 

 

2021.02.18

 

Copyright© 2021太極拳丹道武術. All rights reserved.